常州经开区实验初级中学
基于参与式教学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行动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经开区实验初级中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导航 > 基于参与式教学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行动研究 > 教学资源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来源:原创  发布人:姚炳华  发布时间:2018-07-21  浏览次数:
武进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教学设计方案
执教教师
 姚炳华
  
 常州市潞城中学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地理
 
   1   教时
一、教材分析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节是在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地理差异的总体概况以及北方地区的地理特点、差异的基础上,认识南方地区跨省区域的第一个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突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工农业发达、服务业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其经济的发展不仅对全国具有辐射带动作用而且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教材选择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南方地区的一个典型案例。从内容上看,本节课共分为两个部分:即“江海交汇之地”、“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这两方面的内容按照从自然到人文的顺序步步展开、环环相扣、一脉相承。
第一部分“江海交汇之地”。由三段正文、七幅图和三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同时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后面部分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由四段正文、四幅图、三个“活动”和一个阅读材料组成,以时间为线索重点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和目前联系日益密切的城市群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两方面的内容,是前一部分的延伸。因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必然促进区域城市的发展,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学生分析
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在于培养今日和未来世界活跃又负责任的公民,积极关注和面对人类面临的发展和环境问题,并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志品质。这种能力和意志品质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具体的问题分析中加以培养和提高。
我校大多数学生为新市民,虽不是生于本地,但成长在本地,因此对本节内容情感上很有亲和力。教学中我采用了许多学生身边的乡土资源,比如京杭大运河、中天钢铁等,重视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又熟悉的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并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从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理解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举例说明区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
2.运用读图分析法、图文资料演示法,提升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理解地理要素对区域发展的作用,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关注区域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养成热爱家乡的地理情怀。
、教学环境
□学科工具软件、□手机APP软件、□PPT软件、√电子白板、□触控式一体机、□智慧教室
□其他说明 :采用“学乐网”数字化学习平台,教学环境需要网络支持。
、信息技术应用特色(应用技术、教学策略、预期效果等)(200字以内)
应用技术:利用数字化平台的电子白板功能开展课堂教学,利用作业功能开展课前调查和资料收集活动,利用大数据功能收集信息准确、及时地对学生学习活动开展评价。
教学策略:利用平台的资源呈现优势和交互性优势,有效地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创设真实情境,增强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真实地理问题的能力。
预期效果:学生熟练操作平台,开展翻转学习,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真实地理问题。
六、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
(技术、资源、方法)
导入
1.展示“鱼米之乡”景观图。
2. 生活小调查——从大运河看“富庶之地”。
1.通过组图直观感觉水乡美景的地理表象。
2.从大运河交通运输的侧面感受水乡的繁华。
1.利用白板的图片展示功能。
2.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数据收集功能和评价功能。
一.江海交汇之地
 
1.位置和范围
指导学生在地图中画出长江三角洲的范围。
绘制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界线,说出区域的大致范围。
利用白板的绘图功能绘制区域界线。
2.自然环境
活动:从大运河的“前世”看——“鱼米之乡”。
指导学生回顾大运河的修建历史,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什么能成为当时“南粮北运”的起点,归纳“鱼米之乡”的成因。
1.阅读“长江三角洲的地形”,分析得出地形和河湖特点。
地形: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 。
河湖:河湖密布,湖泊星罗。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2.分析优越的自然环境与“鱼米之乡”的关系。
1.利用白板的图片展示功能。
2.利用白板的绘图功能找出案例的区域位置。
活动: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以长江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结合生活中的案例,给出答案:
1.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
利用网络平台的翻转学习功能,提前收集学生收集的生活案例,课堂中进行展示。
活动:从大运河的“今生”看——“江海联运”。引导学生分析武进区横林镇附近的铁矿砂运输船从哪里来,通过“中天钢铁”的乡土企业案例分析河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查找常州港、江阴港、大运河等周边水网,分析周边发达的水运对铁矿砂这种大宗笨重货物运输的优势。理解“江海联运”对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运用百度地图的电子地图功能查找相关信息设计运输线路。
活动:例举身边的例子补充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利弊影响。
举例说明
利用白板的图片展示功能。
活动:
1. 阅读成都平原的图文资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2. 议一议: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1.分析图文资料,归纳答案。
(1)利:提供便利的水源;弊:丰水期易造成洪涝灾害,淹没大片农田
(2)都江堰水利工程修于战国时期,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展开讨论辨析,归纳答案:上游主要是灌溉价值,下游主要是航运价值。
1.利用白板的地图展示功能。
2.利用白板的绘图功能。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和主要城市。
学生读图指出核心城市——上海,主要城市——南京、杭州的具体位置。
1.利用白板的地图展示功能。
2.利用白板的绘图功能。
1.引导学生思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2.以“张宇墨”同学一家的案例为例,分析“同城效应”的利和弊。
1.以上海和杭州之间的旅游为案例,阐述“同城效应”。分析产生这种效应的关键性因素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日益快速、便利和多样,人们生活选择日趋多样性。
2. 张宇墨同学的父母生活和工作不在同一座城市。这样的生活方式好处是可以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收入较高。弊端在于每天交通成本较高,上下班用时较多。
1.利用白板的图片展示功能。
2.利用白板的绘图功能。
活动:引导学生从“同城效应”的角度分析“无锡→常州一日游规划”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说出这份规划书的可行之处以及需要修改的地方,提出合理意见。
1.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
2.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作业布置和批改、统计功能,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和及时评价。
总结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从归纳区域的学习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加以引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