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实验初级中学
基于参与式教学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行动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经开区实验初级中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导航 > 基于参与式教学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行动研究 > 成果展示

让地理素养在生活化教学中成长

来源:原创  发布人:姚炳华  发布时间:2017-12-23  浏览次数:
摘要:美国教育家杜威针对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该与生活密切联系。建构主义认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版”。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就显得十分必要,它能让学生的地理素养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本文就地理学科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开展方法作出了有益论述。 关键词:地理教学 地理实践力 生活化地理 美国教育家杜威针对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该与生活密切联系。建构主义认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版”。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十分必要的,它能让学生的地理素养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一.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质和内涵 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质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本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以教材为媒介教授和学习现有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实践性地运用于生活情境中去,学生通过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消化和运用地理知识建立系统的地理科学知识体系,并能够成功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模式。新课程倡导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人,一切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 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包括:灵活处理教学材料,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生观。 二.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生活化教学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学,它的着眼点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因此生活化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转变地理学科“无用论”的观念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的发展密切联系着人类活动。传统的地理教学局限于课本知识,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为学习地理将来用处不大。这既不利于学生建构科学的知识系统,也不利于地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学在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是越来越大,“衣食住行”离不开地理学,发展建设离不开地理学,国际谈判、军事外交、国防建设也离不开地理学,地理学正逐步成为生活的地理学、社会的地理学。通过加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使学生深深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认识到地理知识对自己现在和将来学习、工作都有重要意义,是一门实用价值很强的学科,从而凸现地理学科的价值,使学生改变地理无用论的观念。 2.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使学生把社会和教育问题向其提出的客观要求逐渐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也就是指学生从没有学习需要或很少有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新的学习动机一般需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发生途径。生活化教学属于直接发生途径,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对地理学习产生一种需求感与内驱力,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大大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生活化教学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概念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活化教学的把原有书本知识结合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鼓励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观察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地理问题的习惯,整体、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应对生活困难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 “人地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三.初中阶段开展生活化地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1.立足学生原有生活经验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地理教学要想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就必须精选和学生精选和学生自身经验相关的知识,把教材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据扩展、延伸,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因此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知,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活化了课本知识。 例如:《利用经纬网定位》这部分知识在传统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根据平面和立体等各种经纬网地图,分析地球上某一点的经纬度位置,找出其在地图或地球仪上的具体位置,说出其经纬度”。整堂课基本上处在对各种经纬网地图定位的操练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地理思维和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学习氛围非常死板,自然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生活化地理学习中我们从身边发生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着手,设置学习任务,比如“收集神舟飞船着落新闻报道资料,运用谷歌地球提供的经纬网地图,找出着落点具体位置,并试分析选择这个位置的原因”。这样的课堂既能调动学生兴趣,又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不局限在知识的认知上,更注重深层次的能力、思维和情感发展的培养。 2.善于构建开放地理课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生活化地理课堂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全面开放,不拘泥于教材,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选用生活中各种资源,并将相关的地理信息融入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地理教学活动,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例如:《地形图的判读》在传统教学中常见的是找几幅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并指导学生认识山体不同部位。在生活化地理课堂中,我们鼓励孩子们自己从生活中找到相关问题,然后展开探究,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孩子们在春游的时候刚好去了天目湖,在查阅当地等高线地形图时,看见了很多带有“岕”字的地名,很是好奇,纷纷跑来问我“岕”应该是什么山体部位?于是我指导几个发现这个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查阅相关资料,并在秋游当天实地考察,回到课堂上和大家分享研究成果。这个小组的同学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工作:一开始他们在网上查阅资料,得到“岕”(jiè)通“嶰”,太湖流域地区念(kǎ),地名,意为介于两山峰之间的空旷地。比如位于浙江长兴县的十里银杏长廊——八都岕。于是他们错误的以为“岕”是“鞍部”。后来他们无意中又查到了当地的一个著名特产——岕茶。岕茶生长在二山之间,中间常有大涧溪,清澈的山泉水和肥沃的土壤成就了岕茶的品质。他们因此得出结论:“岕”应该是比较狭长的山谷(沟),他们的证据是“岕”有溪流发育。这样的活动构建了开放的地理课堂,创设了“事事有地理,时时学地理”的良好学习环境,为地理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和活力 3.重视乡土地理资源开发 增强乡土情感是初中地理新课程的情感目标培养之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地理生活化教学中应当重视开发乡土地理资源,引起学生对身边现实生活和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关注,产生积极的思考、有益的建议和措施,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世界的气候》这节内容我们设计了“气候与布料”的情境,鼓励同学们从本地特色“灯芯绒”“牛仔布”等纺织业产品着手,在考虑气候因素的条件下,如何拓展布料的销售市场?同学们在网络上找到了目前常州各大纺织公司布料产品销售的主要市场,分析这些地区的气候特点,深入思考这些地区的热销款式与气候特点的关系,并进一步提出了整合、拓展市场的规划。一堂课下来,各个小组都形成了相关研究报告,一些小组更是把研究成果发布在当地的网络论坛或分享给相关企业,受到广泛肯定,孩子们都感觉到学习地理能为家乡建设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真是学有所得。 4.鼓励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生活化地理课堂应该是深度课堂,不能停留在活动表面形式的热闹,需要关注高阶思维。因此活动设计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要面向学生未来,成就学生的人生价值。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及时了解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坚韧的探究精神,鼓励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例:《交通运输》的学习中,我们创设的情境是“十元钱与我的足迹图”。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新市民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对这个新家乡即陌生又充满了渴望了解的强烈好奇心。为了鼓励孩子们深入了解自己的新家乡,热爱自己的新家乡,将来建设好自己的新家乡,我们设计了这个探究活动。活动要求同学们在双休日“利用十元零花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从学校出发,去自己最想去的本市的任何地点,绘出自己的足迹地图”。这个活动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大家兴致极高,纷纷以主人翁精神参与到其中,同学们查阅电子地图,了解周边自己想去的地方和相关公交线路,利用“掌上公交”“携程网”“途牛旅游”等APP查找相关公交线路和旅游景点,设计出了自己出行方式和线路。一堂课下来让来自祖国各地的孩子们了解了自己新家乡常州快捷的公交系统和一批著名的城市景观,掌握了在市区经济快捷的客运方式(乘坐公交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增进了孩子们热爱新家乡的自豪感,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使孩子们获得了快速融入新家乡的自信心。 当地理学科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地理学科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地理教师应该勇于尝试生活化教学在内的一切有益做法,努力改变传统课堂风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袁孝亭、王向东 重视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与地理观点培养[J] 《课程?教材?教法》2003 [3]朱雪梅 王建《义务教育课程标(2011年版)准案例式解读 初中地理》2012.03 [4]《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