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实验初级中学
基于参与式教学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行动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经开区实验初级中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导航 > 基于参与式教学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行动研究 > 成果展示

浅析初中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方式和原则

来源:原创  发布人:姚炳华  发布时间:2018-07-21  浏览次数:
摘要:地理学是一门经验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地理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经历和体验出发,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用实践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关注热情,激发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兴趣和态度。初中生的生活环境中蕴涵着丰富的地理实践活动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地理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就初中阶段合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展开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地理实践力  参与式学习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
地理学是一门经验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地理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经历和体验出发,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用实践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关注热情,激发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兴趣和态度。初中生的生活环境中蕴涵着丰富的地理实践活动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地理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1.拓展视野,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发动机,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决定于学习过程是否生动活泼。生活环境是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的最好载体之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取材于生活环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知识视野,增强学习主动性。
2.启迪思维,深化学习
初中阶段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已开始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把难度较大的地理知识适当运用直观形象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实践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活泼、主动等特点,学生能够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有利于学生把具体直观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而深化学习。
3.因材施教,发展能力
在地理实践活动中需要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师必须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分配任务,提出要求,使学生对参加活动的目的、态度、兴趣、方法等都十分明确,满足学生自主驾驭知识,参与设计活动和动手进行科技制做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与才能的增长。
4.回归生活,增强情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初中学生脱离生产和生活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学生的生产生活体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家乡的发展的关注热情。中学生的生活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和地理经验,例如产业分布、区域规划、环境保护等,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与其来源,帮助学生从课本回归社会,并创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和自信心,增强热爱家乡情感,树立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方式
  新课改强调教学内容不仅要有学科性更要富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生活性。地理实践活动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问题出发,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从形式上看地理实践活动既有课堂内的实践活动,也有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地理讲演、地理竞赛、地理辩论、地理游戏、地图绘制、地理摄影、教具制作、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观测、地理参观、地理旅游、野外实习、方案设计、论文撰写、墙报编辑等。下面结合实例介绍几种初中阶段能够开展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常见形式。
(一)野外考察活动
地理野外考察是地理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指组织学生到野外环境中对某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的考察活动。初中阶段开展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可以围绕乡土地理、环境保护、区域规划等方面开展。
例如:茅山地区的林业考察
1.考察目的:考察茅山地区的林业生态和主要林业资源,认识地区特色林业以及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2.路线示意图:茅山→方麓茶场→东进林场
3.考察内容:
(1)茅山:考察茅山地区植被类型和层次结构,辨别茅山地区优势树种和本地树种,采集珍稀植物的标本(茅苍术、葛根等)。
(2)方麓茶场:考察茶叶生长的自然环境(地形、土壤等),考察茶田的耕作方式(茶园修建与地形、日照等方面的关系)。
(3)东进林场:考察毛竹和马尾松生长的自然环境(地形、土壤等),考察经济林木的一般用途和经济效益。
(二)地理测绘活动
地理测绘活动是对地理现象或地理要素进行较长时间的、系统的观察或测量,并记录数据,积累资料,绘制图表,综合分析,作出科学论断的活动。初中阶段地理测绘活动的内容主要有:气象观测(如气温和降水量的)、天象观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环境监测(如可吸入颗粒物监测)、地图测绘(如学校平面图)等。
例如:月平均气温的观察
1.观测目的:掌握日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气温的观测方法,认识同一地点气温短时间变化大的特征。
2.观测过程:
(1)观测准备:认识百叶箱,熟练操作百叶箱中的观测仪器温度计、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
(2)观测过程:全班分成分多组,每两人一组(一人观测,一人记录),每天两组(减少误差),分别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各观测一次,连续监测一个月。
(3)求出日平均气温,绘制一个月内日平均气温的变化曲线图并加以判读。
(三)地理模型的制作与使用
地理模型的制作和使用是指通过制作和使用形象、直观的地理教学模型,来增强视觉效果,加深对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初中阶段地理常见的地理教学模型有:地形模型、地球仪模型、地理原理演示模型(等高线模型)等。
例如:山体等高线地形图转绘模型
1.制作目的: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正确判读常见的山体部位。
2.制作和使用过程:
(1)器材准备:制作一个立体山体模型(具有常见的各种山体部位),把山体模型粘贴在一个透明的塑料餐盒的底部,在餐盒侧面标注高程刻度,准备一支油性笔、一瓶白色颜料水和一个漏斗。
(2)分组准备: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四人,设置观察员、操作员、记录员和组长,明确各自职责。
(3)分步操作:利用漏斗把白色颜料水按照一定高程刻度逐次倒入塑料盒,并依次在盒盖上用油性笔绘制水平面与山体模型的切线(等高线),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体不同部位。
(四)地理调查活动
地理调查是指运用问卷、访谈等方法获得数据和材料,论证地理问题的方法。初中阶段地理调查的内容包含自然地理范畴的环境、资源、自然灾害等方面的调查和人文地理范畴的人口、交通、工农业生产等方面调查。
例如:家庭节水调查
2.调查过程:
1)调查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对全班家庭进行调查,统计家庭常用的节水措施。以两个月为调查时间,一个月不采取节水措施,一个月积极采用常用的节水措施。
2)结果分析:以家庭为单位,收集水费账单,对比实际花销情况,讨论家庭节水的可行性和意义。
(五)地理实验活动
地理实验活动是指运用地理实验模拟地理现象,解释地理原理的活动。地理实验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等具有重要作用。初中阶段地理实验活动可以围绕地理原理的揭示和地理现象的验证来开展。
例如:黄土高原风成说
1.实验目的:认识黄土高原黄土堆积物不是来自本地基岩的风化物,认识不同年份风力大小造成的堆积颗粒物粗细差异,理解风成说的意义。
2.实验过程:
(1)准备器材:准备一个电风扇,一个两米长的两段开口的白色长方形纸筒,不同颜色的粉笔(按照一定颜色规律切割研磨成依此大小的颗粒和粉末)
(2)实验步骤:开启电风扇并对着纸筒一头吹风;将粉笔颗粒和粉末少量逐步放在电扇前吹入纸筒,每间隔一段时间反复几次调节电扇的风力。
(3)结果分析:观察不同风力大小下同一地段堆积物颗粒的粗细层理关系,解释风成说对黄土高原形成的影响。
三、初中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原则
1.严密有序组织原则
地理实践活动不是无序的,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在开展活动时一定要严密有序的组织,在活动开展前要明确活动目标,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要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活动结束后要总结归纳,确保活动全过程是有目的、有领导、有效果的参与。
2.学生主体参与原则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只有积极动手、亲身体验、深入参与才能把实践活动变成主动求知的过程和能力培养的过程,所以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3.结合学生原有经验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剌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关注学生的“经验背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和资源着手,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主动建构新知识。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地理实践活动不同于普通的游戏、游览、参观等活动。地理实践活动是围绕日常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困难和需要而展开的有益补充和深化。所以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围绕教材精心设计和准备,把教材所呈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组织讨论,引领探索,促进学生新知识、新经验的形成。
5.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原则
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是一个创设真实情景,设定学习目标,鼓励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经过深入思考,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所以地理实践活动应该努力创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完整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
初中阶段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目前刚刚受到关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还很不足,值得大家深入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