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实验初级中学
基于参与式教学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行动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经开区实验初级中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导航 > 基于参与式教学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行动研究 > 成果展示

例谈开展乡土地理游学活动的意义和策略

来源:原创  发布人:姚炳华  发布时间:2018-10-22  浏览次数:
摘要:游学活动已经受到当前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各地区有条件的学校和家庭正积极参与此项活动。时下大多数游学活动还是社会机构独立或与学校联合组织策划的,这样的游学活动虽然内容丰富,但收费昂贵,只有少数学生有机会参与。另外学校一线老师很难真正参与组织策划,导致这样的游学活动重参观游览和拓展训练,轻学科知识和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乡土地理游学活动的目的地定位于乡土区域,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和兴趣感,加上参与活动的距离短、费用低(可以和春游、秋游等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地理教师可以深入参与组织和策划,在参与度、公平化、学科性上具有一定优势,因此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关键词:核心素养  地理实践力  乡土地理  游学
 
一.开展乡土地理游学活动的意义
1.乡土地理游学活动的内涵
"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游历。游学古就有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古今中外如孔子、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等都因游学取得重要学术成就乡土地理游学是指师生通过参观、访问、游览等方式接触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在接触过程中发现地理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去解释说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念,树立远大的理想
2.开展乡土地理游学活动的意义
游学活动已经受到当前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各地区有条件的学校和家庭正积极参与此项活动。时下大多数游学活动还是社会机构独立或与学校联合组织策划的,这样的游学活动虽然内容丰富,但收费昂贵,只有少数学生有机会参与。另外学校一线老师很难真正参与组织策划,导致这样的游学活动重参观游览和拓展训练,轻学科知识和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乡土地理游学活动的目的地定位于乡土区域,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和兴趣感,加上参与活动的距离短、费用低(可以和春游、秋游等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地理教师可以深入参与组织和策划,在参与度、公平化、学科性上具有一定优势,因此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二.开展乡土地理游学活动的策略
有人认为乡土资源师生都太过熟悉,开展乡土地理游学缺乏新鲜感,太过土气。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深入挖掘,开发得当,乡土地理游学也可以很精彩。2018年3月10日,我们借助春游活动的机会,开展了一次名为“茅山地区植被考察”的乡土地理游学活动(常州市金坛区一侧)。下面我以这次乡土地理游学活动为例,简单谈谈乡土地理游学活动开展的策略。
1.抓住好奇心,用好生成性资源
乡土地理游学活动需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多层次深入参与。要想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需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要想抓住好奇心就必须敏锐的抓住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推论构建新知
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发现金牛洞景点附近森林茂盛,有种遮天蔽日的感觉,对这种小范围区域内生长优势明显的树木(图1)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抓住这个生成性问题,我们开展了“认识具有经济潜力的林木”的实践活动。第一步,我们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辨别树木品种的好方法。大家提出了很多意见,例如:“上网搜索”、“咨询景点工作人员”、借助手机“形色”APP等。第二步,我们一一实践尝试,结果全都失败了。由于根本不知道这种树木叫什么名字,“上网搜索”根本无从查起;附近比较荒凉,也没有找到可以咨询的工作人员;最值得期待的手机“形色”APP比对也没有成功,因为由于时值初春,树木没有发芽,没有树叶、花、果实等足够多的信息软件无法给出可信度高的答案。大家急的抓耳挠腮,突然一个同学急中生智,提出了收集枯树的落叶和落果试试的意见,大家再次收集并拍照上传,终于成功了,发现这些树大多都是一种栎树——青冈栎(图2)。第三步,我进一步鼓励大家通过百度百科查阅青冈栎的经济价值,畅谈未来开发的潜力。结果大家从认识一种树,谈到了未来可以利用这种本地优势树种发展特色林业,不仅学得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更增强了建设家乡的豪情。
2.立足真实情境,创设有意义的任务
地理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的。乡土地理游学活动应该立足真实而复杂的情境,创设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逐渐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进入茅山的深山密林后,视线受到阻挡,许多同学感到晕头转向,辨不清东南西北,纷纷拿出手机跟着导航前进。由于关注手机后注意力分散,加上初春时节植物缺乏花、叶美感不够,造成这段活动时间里学生兴趣不高。为了活跃气氛,锻炼孩子们野外辨别方向的能力,同时能够认识本地具有重要经济和药用价值的植物——葛藤。我们提出了一个颇有挑战意义的情境任务——“采挖野生葛根”。第一步,创设情境。我们要求大家在“淘宝”中搜索“茅山葛根”,感受野生葛根制品(葛根粉、葛根茶等)对当地经济的影响。第二步,查找资料。借助百度百科,查阅葛藤的生长习性(喜阳),分析采挖环境特征(向阳坡)。第三步,设置任务。要求大家在野外密林中不借助任何工具辨别方向,寻找向阳坡。一听说不能用手机和导游图,大家全傻眼了,勉强回忆出来几个方法:根据树木的年轮疏密程度、树冠的茂盛程度、中午树木影子的方向等。为了论证这些方法的可行性,我们逐一做了尝试。首先,没有找到可以辨别的树木年轮;其次,密林中树冠茂盛差别也很难加以辨别;再次,根据正午树木影子辨别方向看似可行,但是阴雨天没有阳光无法操作。大家发现真实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情境,书本知识现在突然间不够用了。第四步,及时点拨。抓住大家此时迫切希望探求真知的学习欲望,我及时引导大家回归到植被考察中来。考察的当天是个大晴天,我们发现了在树荫中有一种广泛分布的攀爬植物(图3),通过查阅“形色”APP,大家了解到这种植物叫——络石藤(图4),进一步查阅百度百科后得知它生长习性为“生于山野、溪边、路旁、林绿或杂木林中,常缠绕于树上或攀援于墙壁、岩石上。性喜温暖,湿润,半阴。不择土壤,耐一定干旱,但忌水涝抓住它喜欢“半阴”的生长习性,我们分组观测了正午12点树干的影子和络石藤的分布特点。大家发现了一种有趣现象:在这片区域中络石藤大多喜欢攀爬在树干的背阴面一侧(图6——北面),向阳面(图5——南面)却很少分布。第五步,提炼成果。观测后大家恍然大悟,提出可以先根据络石藤的在树干的分布规律判别南北方向(即使是阴雨天也不受影响),再根据地形选择易排水的朝南坡地即可。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有小组成功采挖到了野生葛根。虽然最后几根小小的葛根看似成果不大,但是浮现在孩子们脸上的灿烂笑容真真切切地告诉了我们,他们内心对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3.抓住“最近发展区”,搭建学习“支架”
乡土地理游学活动不是简单的参观游览,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更要调动学生积极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因此乡土地理游学活动应抓住“最近发展区”,创设具有一定难度的活动任务,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一步一步踮起脚尖学习,充分挖掘自身潜能。
在茅山考察过程中同学们发现随着海拔的上升变化植被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在海拔较低的金牛洞附近栎树是优势树种,随着海拔的升高,到了半山腰的元阳观以上则分布着大量的马尾松,尤其是到达山顶鸟瞰时,这一现象很明显(图7)。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植被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当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林业)”又有何种关系?学生一时无法解释,抓住这个“最近发展区”,我们开展了名为“识别人工次生林”的探究活动。考虑到问题的难度,我们把学习分成了两步。第一步,分析植物分层现象的原因。大多数同学一开始把这种现象和课本学习过的“地形因素”联系了起来,认为这种树木的分层现象是由于海拔升高后气温下降而导致的(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大致下降0.6℃),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根据考察,海拔较低的金牛洞附近主要分布着青冈栎,海拔较高的元阳观附近主要分布的是马尾松,青冈栎是阔叶树种,马尾松是针叶林,由于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所以树叶变小了,这是典型的植被垂直分异现象。为了论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支架”:指导学生利用“六只脚”APP,查看茅山地区的高线地形图(图8),根据等高线数值估算两地的海拔并计算相对高度再根据相对高度计算大致温差,思考这个温差能否造成这么明显的树种变化?通过这个任务,同学们发现两片区域相对高度在100米左右,进而得出温差在0.6℃左右,显然这个温差不足以引起这种差异现象。进一步深入思考和论证后,同学们从植被的分布特点找到了突破口。通过观察比对,发现两种林区树木分布的间距和行距差异明显,栎树林是杂乱无章的(图9),马尾松林则是有规律分布的(图10)。于是得出结论:海拔较高处的马尾松林不是自然生长的,是人工次生林,栎树是本地原生树林,这种植被差异不是自然因素而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第二步,分析马尾松人工种植选在元阳观附近的原因。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同学直观感觉跟土壤有关系,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元阳观附近的土层深厚,适合种树,而金牛洞附近土层浅,石头颇多,不利于种树。同样为了论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我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支架:指导学生运用“六只脚”APP查看两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并运用百度百科查找马尾松的生长习性,从地形角度分析原因。通过活动,同学们发现金牛洞附近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一个山谷;元阳观附近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一个山脊。进一步实地考察后发现金牛洞中有大量流水带来的泥沙堆积物,证实了这里属于山谷,容易汇集雨水,且光照容易受影响;元阳观则位于山脊之上,利于排水,且光照充足。因此得出结论:马尾松喜光、怕水涝,所以选择在元阳观附近人工种植,是因地制宜发展农(林)业的表现。抓住“最近发展区”,搭建学习“支架”,成功地让学习从表象认知——“植物分层现象”上升到了理性认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乡土地理游学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大范围、普及性开展游学的可能性。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有责任深入挖掘资源,积极组织和策划,开展有意义的乡土地理游学活动,为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提升尽自己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