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实验初级中学
基于参与式教学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行动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经开区实验初级中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导航 > 基于参与式教学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行动研究 > 成果展示

问题意识:让研学旅行回归正途*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姚炳华  发布时间:2020-07-07  浏览次数:

问题意识:让研学旅行回归正途*

姚炳华/江苏省常州市潞城中学213025

朱志刚/江苏省常州市教科院(213001

 

摘要:目前,研学旅行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各类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热情高涨。在研学旅行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重心偏移”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一些学校将研学旅行活动的重心偏向了“旅行”,将研学活动”开展成了旅游活动”,违背了研学旅行的初衷研学旅行是一种特殊的现场学习,将活动的重心放在“研学”之上,让学生在旅行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动手能力,让研学旅行回归正途。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研学旅行;问题意识

 

研学旅行是一种特殊的现场学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课本世界重新回归生活世界。研学旅行的重心不是旅行本身而是旅行过程中的“研”和“学”,然而现在一些学校将研学旅行开展成了变相的旅游参观活动,丧失了研学旅行应有的价值。研学旅行的真正价值不仅仅是让学生走出校园,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阅历,创造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获得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问题意识对研学旅行的价值

1.深化研究意识

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时常会随着新奇事物的出现而呈现出短时间内大幅度波动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学生受无意注意的影响较大,而无意注意引发的学习在专注度和持久性上存在不足,容易使研学旅行活动走马观花、浮于表面。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困难后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够产生认知失调,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愿望,让研学旅行活动能够更加积极、深入、稳定地开展

2.提升实践水平

每个人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不同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拥有一双自己独特的观察“慧眼”,能够让他们在研学旅行活动的过程中看得到、看得准、看得透各种地理问题,能够让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和高度思考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能够让他们尝试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探究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式提升研学旅行活动的实践水平

3.增强创新活力

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爱因斯坦曾提出:“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问题意识能够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更加善于发现新问题,更加乐于从新的角度思考原有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让研学旅行活动更有活力和价值。

二、研学旅行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表现

1.不想问

“不想问”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不愿动脑思考,凡事随大流,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研学旅行中学生产生“不想问”的情绪是是非常危险的,它会让研学活动停留在“为活动而活动”层面,丧失“培养人”的目的和意义。学生“不想问”的原因有很多,除去学生自身原因外,研学内容跟学生认知发展需求相脱节,让学生认为没有价值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2.不敢问

“不敢问”是指学习过程中产生了问题,但不敢有效地表达出来。“不敢问”让学生失去了自我展示的机会,也耽误了教师获取学生研学过程中有价值的生成性信息。“不敢问”的原因,有学生自身性格问题,但也有因研学活动内容太多太难,学生应接不暇,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贻笑大方的原因

3.

“不”是指缺乏问问题的技巧,问的问题天马行空,跟研学主题相去千里。“不”浪费时间和精力,使人疲于应对,严重降低了学习的效率。“不”的原因有:前期准备不充分、主题不鲜明、过程形式化、内容肤浅化等。

4.

“不”是指问的问题脱离实际,难以对生产生活产生有价值的指导意义。“不”让研学旅行停留在肤浅的表象认识上,难以深入感知事物发生发展的原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的主要原因是研学旅行将课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割裂,忽视了课本知识来源于生活世界,并且需要在生活世界中加以检验的道理

三、研学旅行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学生敏锐的问题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培养。下面笔者以茅山研学旅行为例,谈谈研学旅行活动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抓住认知失调,培养学生“想问”的意识

学生只有在认知失调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真正产生“想问”的意识。研学旅行将学生领进了生活世界,这个世界远比课本世界具体和复杂,而学生绝大多数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在间接的课本世界中学习得来的,研学旅行时学生经常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落差,这个落差就是认知失调,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认知失调,让学生产生想寻根问底的意识

例如:同学们在乘坐金牛洞索道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茅山海拔不高,只有374米左右,但也明显存在植被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在山脚的金牛洞附近分布着大片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青冈栎,在半山腰的元阳观附近分布着大片的针叶林树种——马尾松。同学们一开始用课本世界习得的知识分析认为:这是地形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植被垂直分异现象理由是金牛洞在山脚附近,海拔较低,因此气温较高,故此处分布的是阔叶林;元阳观在山腰附近,海拔较高,因此气温较低,故此处分布的是针叶林。然而,在随后的考察中同学们测得从金牛洞到元阳观相对高度在一百米左右,根据计算气温差异也就在0.6℃左右,这个差异产生如此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异现象吗?这个考察结果让同学们困惑,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大家此时此刻都想问一个问题:“这种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于是,我紧紧抓住大家的这个认知失调,让同学们进一步针对性地深入考察。几番努力之后,大家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大家发现青冈栎林分布是杂乱无章的,而马尾松林则是株距行距都呈现一定规律分布的,说明马尾松林应该不是自然形成的很有可能是人为种植的人工林。后来大家通过查阅当地文献资料和咨询景区工作人员确认这一观点:这片马尾松林确实是解放后人工种植在这里荒山绿化林。

2.洞察情绪生活,培养学生敢问的意识

学习中没有问题是问题,有了问题不敢问出来同样是问题。出于性格内向、对问题的把握程度不够、害怕别人对自己产生不良看法等因素,有时学生有了问题不敢以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只敢私下小声嘀咕。研学旅行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情绪生活有敏锐的洞察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把“小嘀咕”表达出来,变成“大学问”。

例如:在考察茅山东侧常州市金坛区境内金牛洞,大家都很诧异,这个山洞内部黑漆漆,明明还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怎么能称作一个有名的景点呢活动过程中一位同学经不住小声嘀咕着:“这个景点开发的也太差劲了,跟人家句容市境内的仙人洞没法比!”我敏锐洞察到这个“嘀咕”具有重要的研学价值:金牛洞拥有悠久地历史传说,抗战时期还做过新四军的指挥所,可以说旅游开发潜力和价值都极大,而且目前洞口已经得以开发,为什么洞内没有好好开发呢?于是,我请这位同学把他的疑问表达了出来,请大家一起探究其中原因。同学们经过仔细考察,发现金牛洞里面被大量泥沙堵塞了,只能通行十多米。大家都感到很奇怪“这么多的泥沙是哪里来的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大家仔细考察了洞内每一个角落,甚至还把考察范围扩大洞口周边地区。最后大家终于找到了金牛洞为什么没有得到好好开发的原因:金牛洞位于山谷的底部正中部位,暴雨之后非常容易形成山洪山洪又把大量泥沙入了洞内,造成了山洞的淤塞。同学们在洞内发现抗洪救灾用的防水布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景区工作人员的肯定

3.做好精心预设培养学生会问的意识

问问题不是越多越好,天马行空的问题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研学旅行中只有跟活动主题高度相关的问题才有价值。教师要做好精心预设工作让研学活动始终围绕主题进行让学生会问有针对性的高质量问题。

例如:在考察茅山道观时,我们设计的主题是“道观位置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个主题是研学旅行过程中看到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临时增加的,活动前没有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线路和景点,活动过程中对途中遇见的几个道观也只做了走马观花式地参观,虽然一路上大家也叽叽喳喳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是大多数都很肤浅,例如:“为什么有的道观大而有的道观小?”“为什么有的道观没有山门?”“山上水很少,道观的防火设计在哪里?”认识到问题之后,我马上进行了调整:精心设计了考察线路,把“九霄万福宫”、“乾元观”、“财神殿”三个下山路上必经的道观纳入到考察范围,要求同学们经过这三座道观时仔细考察它们位置与周边地理环境的关系下山时,同学们不再如脱缰野马,大家走走停停,通过观察实地地形、查阅卫星地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拍摄照片等方法寻找着各种各样的佐证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开展了组内和组间的交流讨论,最后大家得出的结论是:“九霄万福宫”建在茅山的山顶位置,“乾元观”和“财神殿”建在茅山西南方向延伸的一条山脊的东南侧山坡。结论出来了,随之的困惑也来了,大家马上提出了几个跟研学主题高度契合的问题:“为什么它们都没有建在山谷中?”“是不是茅山所有道观都没有建在山谷中?”“为什么道观不选择建在山谷中?”。这几个问题一下子将本次研学活动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探究,同学们通过进一步查阅等高线地形图,发现茅山大小十九个道观的确大多数不位于山谷中。为了弄清楚其中的原因,我们特地选择了金牛洞附近的一个山谷进行了实地考察。实地考察后,大家终于弄明白了,道观选址不在山谷中的原因主要是:山谷中采光不佳和容易汇集山洪不利于排水。

4.联系生产生活培养学生真问”的意识

让学生直面真实的生产生活问出有实际价值的问题,是研学旅行的初衷也是归宿。教师要帮助学生从纯粹的课本世界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鼓励学生潜下心来做真观察、真思考、真研究打通理论知识和实践行为之间的联系,让“研学旅行”接上地气

例如:在茅山考察农业的时候,大家发现本区地形比较崎岖,是典型的丘陵地带,林业占农业的比重很大。由于受地形崎岖和地理位置偏僻等因素的影响,虽说这些年发展较快,但总体经济水平还是要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尤其是本区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环境优势,林业发展在特色化和效益化方面还不显著。为此,我们设计了“为茅山革命老区林业发展找问题、出点子”的研学主题。“林业该怎样发展?”,同学们没有照搬书本知识,而是首先开展了茅山地区林产品的网络调查。同学们通过搜索发现,在淘宝、京东上本区的“雀舌”、“青峰”等茶叶品牌小有名气,在大润发超市的线上购物平台“飞牛网”上也能轻松购买到本区的竹笋,并且大家在实地考察中也亲眼看到了大规模人工开发的茶园和竹园,因此大家认为“茶叶”和“竹笋”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益。同时,大家也发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葛根”和“茅苍术”等特色林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例如:淘宝网上“茅宝牌”葛根茶和葛根粉就很畅销,但原材料基本上还都是以野生的为主,存在产量少、效益低、资源枯竭等问题。根据调查收集到的信息,同学们提出了:“中药材种植是否能成为本区特色林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葛根和茅苍术能人工种植吗?”“怎样为它们种植选择合适的种植区域?”等问题。抓住这些问题,我们针对性地考察了当地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了葛根和茅苍术的生长习性,并走访了当地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调查了葛根和茅苍术目前的开发状况和市场状况,最终写出了“茅山地区葛根和茅苍术人工种植的可行性报告”,从种植选址、田间管理、市场销售等方面为当地特色林业发展提出了合理性建议,受到了当地政府、企业和农民的肯定。

研学旅行目前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不在少数,研学旅行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和精彩、更有意义和价值是我们一线教师的重要责任,我们要千方百计的让研学旅行活动接上地气,回到正轨。

 

 

参考文献:

[1]潘惠梅,刘咏梅.我国研学旅行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0):16-19.

[2]徐海龙,曹东.研学旅行课程化浅探[J].地理教育,2018(11):56-57.

[3]谢妙娴,郭程轩,庄惠芬.让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助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J].地理教育,2018(1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