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实验初级中学
基于参与式教学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行动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经开区实验初级中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导航 > 基于参与式教学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行动研究 > 成果展示

融合劳动教育: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创新途径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姚炳华  发布时间:2021-07-10  浏览次数:

摘要: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大中小各学段要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地理实践力是中学地理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是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在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锻炼、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工作的一条创新途径。

关键词:

劳动教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地理教学

 

目前,中学地理教学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闭门造车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多,地理实践力水平普遍不高。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对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工作提出了新标准和高要求。2020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大中小各学段要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1]在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以下简称“融合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发展,不断提升行动能力,磨炼意志品质。

一、融合劳动教育对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意义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教育是指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2]在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是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融入劳动教育元素,以劳动为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融合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对中学生地理实践力提升大有裨益。

1.提升行动能力

劳动为学生提供了身体力行的机会,在劳动中学生需要亲自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劳动能力的提升就是行动能力的提升。融合劳动教育,有利于将地理学习从“纸上谈兵”升华到“真操实练”,将学生从课本世界带进生活世界,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技能付诸实际行动的能力[3]

2.磨炼意志品质

达成劳动目标、获得劳动成果的过程是艰辛的,需要付出不懈努力,是对劳动者身体和意志的双重考验。融合劳动教育,创造了流汗出力的锻炼机会,能够让学生在劳动磨砺中经受洗礼,有利于学生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增强合作意识

分工和协作既是劳动的重要过程也是达成劳动目标的重要方法。融合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团结协作的机会,能够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分工,在分工中学会协作,在协作中学会交流,有利于学生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

4.养成动手习惯

参与生产劳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课本知识的局限与不足,深刻感悟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谛,养成通过实践检验知识、应用知识的意识和习惯。融合劳动教育,提供了的亲力亲为的平台和机遇,有利于学生养成动手习惯。

二、以融合劳动教育为途径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对策

融合劳动教育是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工作的一条创新途径,地理教师既要高度重视,也要找准工作方法。“耕读园”是笔者学校建设的“劳动教育既地理实践力培养基地”,下面笔者以“耕读园”为例,谈谈在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一些常用对策。

1.养成融合意识,营造实践氛围

劳动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融合,相得益彰。地理教师要养成融合意识,充分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转变地理教学“在课堂内部进行,学习课本规定内容”的狭隘观念,勇于打破地理教学的时空限制,积极营造实践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自然特征与农业”时,大部分学生对农业是比较陌生的,传统教学的应对方法大多是补充相关图片、视频等视听资源并要求学生结合资源开展想象,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农业阅历不足的问题,但难以满足学生体验农业生产活动的渴望。为了让同学们亲眼见证“自然特征”与“农业”之间的联系,我们开展了“哈密瓜大迁徙”劳动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比较不同区域农作物跨种植的结果,引导学生提升区域认知素养。我们在“耕读园”中开辟了一块实验田,种上了西北特产——哈密瓜,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哈密瓜跨区域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水土不服”现象,分析西北和南方两个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差异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见表1)本次活动,虽然种出的瓜数量不多,品质也不佳,却带来了同学们地理思维的突破性发展

1  对“哈密瓜大迁徙”实验结果的分析

“水土不服”现象

原因分析

区域认知

(西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有白粉病、角斑病等细菌性、病毒性病害发生。

南方气候炎热,病虫活跃且繁殖迅速,来自干旱地区的农作物缺乏“抵抗力”。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在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上,人们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发展农业,种植适应干旱气候的瓜果等农作物,使这些地方成了瓜果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湿热,适合水稻、莲藕等喜湿农作物生长,西北来的哈密瓜容易“水土不服”。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要尊重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能够正常开花结果,但是坐果很难,即使进行了人工授粉干预,效果也不佳,绝大多数果实在成熟前就会腐烂脱落。

江南水乡降水频繁,空气湿度和地表湿度都比较大,适应干旱地区的哈密瓜果实吸水过多,内壁“水肿”,大量落果。

成熟的瓜品相和口感均不好,没有金黄的外皮,也没有哈密瓜应有的甜度。

常州市纬度低,夏季白昼时间短于新疆,光照强度比新疆弱,瓜皮难以上色;昼夜温差小,糖分积累少。

2.设置融合目标,激发实践动机

融合劳动教育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否则就会变成无序的徒劳。地理教师要学会设置融合目标,将地理教学目标延伸到劳动领域,与实践行为相联系。让劳动成为打开课本知识的应用之门,让劳动成为智慧种子的萌发沃土,让劳动成为实践动机的不竭源泉。

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时,学生对“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大多停留在纸面上,在真实环境中缺乏自觉主动、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地加以应用。为此,我们开展了“蔬菜种植与寒潮灾害防治”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同学们从“寒潮”这个本地常见的气象灾害入手,将蔬菜种植活动与寒潮灾害防治结合起来,在劳动中观察、记录寒潮对蔬菜种植的影响,在劳动中检验各种防治方法的效果并寻找最佳防治方法。通过融合目标的达成,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寒潮的知识,获得了防治的体验,更通过实践体验,理解了防治方法背后的地理原理,提升了地理综合思维水平。(见表2)

 

2  蔬菜种植与寒潮灾害防治观察记录单

学习目标

观察危害现象

有效的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背后

的地理原理

实地观察并记录寒潮对“上海青”种植带来的影响,上网查找蔬菜种植中防治寒潮灾害的常见方法,在“耕读园”中实践检验这些方法,分析这些方法起效的地理成因。

寒潮对“上海青”形成危害主要是地理现象有大风、降温、雨雪等。大风主要造成折断、撕裂等伤害;降温、雨雪、霜冻主要造成冻害。

1. 在田畖上用塑料薄膜搭建拱形“微暖棚”,全面防止寒潮危害。

搭建封闭空间,隔绝大风、雨雪与青菜叶面、菜梗的接触,提温保暖,减少灾害。

2. 在叶面上覆盖稻草,防治霜冻对叶面的损害。

用稻草吸附水汽,借助水汽凝结放热,保护叶面不被冻伤。

3.发掘融合资源,创造实践机会

劳动蕴含了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地理教师要懂得深入发掘融合资源,让地理教学与劳动真正产生密切关联,把劳动自然贴切地融入到地理教学之中,发挥出应有教学效果为学生创造真正有价值的实践机会。

例如: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时,同学们对“城乡结合地带的农业布局”产生了争议。一部分同学认为“应该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蔬菜、花卉、水果等经济作物”;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可以种植粮食作物,因为本区就是城乡结合地带,自己从小就看见老辈们在此耕地种粮”。为了让教学更加令人信服,我们开展了“城乡结合地带土地利用类型与效益评估”劳动实践活动。我们在“耕读园”中开辟了专属责任田,引导各责任小组分别种上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以一季收获为期,要求大家测算出本组责任地块的产量,估算单位面积产值,并根据产值对比进行经济效益评价。(见表3)在自己的劳动成果面前,同学们终于明白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乡结合部的地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农业布局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

3  城乡结合地带土地利用类型与效益评估

对比地块

亩产量

亩产值

评价

冬小麦

800斤左右

市场价1.15元/斤左右,产值920元/亩左右。

城乡结合地带,土地租金高,地块狭小且零星分散,种植粮食作物效益较低,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更好。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应该鼓励农民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增加蔬菜、花卉、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萝卜

6000斤左右

市场价1.0元/斤左右,产值6000元/亩左右。

大白菜

10000斤左右

市场价0.8元/斤左右,产值8000元/亩左右。

草莓

 

6000斤左右

 

市场价10元/斤左右,产值60000元/亩左右。

4.开展融合评价,增强实践信心

当地理教学从教室走向劳动场所时,教学评价也应该相应地走向开放和多元。地理教师应该积极开展融合评价,在真实的情境中检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艰苦的劳动过程中检验学生的品质和态度,从而激励学生练好实践内功,增强其参与实践锻炼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气温的日变化规律”时,传统教学评价往往局限在知道层面,学生能记住这个规律就好,对于理解和应用层面关注不多。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在生产生活中理解应用这个规律,我们开展了“种菜我最行”劳动实践活动。我们选择了清明节前后的一个大晴天,为每个参赛小组分发了辣椒、茄子、西红柿、黄瓜等蔬菜秧苗,要求各参赛小组根据“气温日变化规律”,以一整天为限,自主选择种植时间和方法,以萎苗率最低、成活率最高为优胜。(见表4)看着亲手种活的一棵棵葱郁的秧苗,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知识与生产的相结合的重要性,增强了运用知识参与实践的信心。

4  种菜我最行

等级

融合评价标准

优胜组

深刻理解“气温日变化规律”,能够在劳动实践中灵活运用。选择在日照较弱、气温较低的放学后进行种植,能做到早晚及时浇水,秧苗长势良好,成活率高。

良好组

理解“气温日变化规律”,但不能在劳动实践中充分灵活运用。选择在日照较弱、气温较低的大课间进行种植,没能避开午后的高温和爆嗮,但发现萎苗问题后,能够及时采用遮阳、浇水等措施加以补救,成活率较高。

普通组

对“气温日变化规律”理解不深刻,不能在劳动实践中灵活运用。选择在午休期间种植,没有做覆盖遮阳、及时浇水等措施,出现了严重的萎苗现象,成活率较低。

5.创新融合模式,保障实践时间

无论是劳动观念、劳动经验,还是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培养,都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教学。[4]融合劳动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既可以在课堂中集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后拓展延伸中分散进行。地理教师要想方设法创新融合模式,做到“集中与分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充分保障学生的实践时间

例如:地理教学课时紧、任务重,将劳动仅仅局限在课堂内部,很容易出现蜻蜓点水、浅藏辄止的问题。为了让学生真正能够系统化、常态化参与劳动锻炼,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我们采用了课堂课后双融合的模式,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宝贵,就融合一些动手少、耗时短的劳动,比如观察、测量等;动手多、耗时长的劳动,则采用课后融合的方式,比如治虫、松土、施肥、浇水等。我们开展的“冬小麦的种植”劳动实践课程,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充分保障了同学们的劳动实践时间。(见表5)

5  冬小麦的种植

序号

课题

融合内容

融合模式

1

土壤类型调查

查阅资料并实地勘察,辨别基地中土壤的类别并分析这种土壤的养分特点。

课堂

2

土壤墒情评估

查阅资料,掌握土壤墒情的等级划分方法;实地勘察,掌握土壤墒情的判定方法。

课堂

3

种植地块规划

查阅资料,总结冬小麦的生长习性;从光照、排水、通风等角度思考,在基地中为冬小麦种植选择最佳地块。

课堂

4

我们耕耘吧

查阅资料,根据气象资料和种植经验找出本地区冬小麦的最佳播种时间;根据基地实情选择合适的时间,亲手播种,撰写播种日记。

课后

5

田间管理规划

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节气期间冬小麦的生长特点和相应的田间管理策略;编写“冬小麦田间管理”手册。

课后

6

自然灾害防治

查阅冬小麦种植期间常见的自然灾害,寻找相应的防治方法,根据基地实情选择并实践最佳防治方法。

课后

7

产量估算

测算冬小麦的亩产、千粒重,预估冬小麦的收成状况。

课后

8

经济效益评估

对比其他蔬菜地块,计算单位面积产值,结合地租理论评价城乡结合地带种植冬小麦的经济效益。

课堂

9

我们丰收啦

开展美食节活动,利用自己种植的冬小麦制作馒头、面条、花卷等美食,分享成果,庆祝丰收。

课后

三、开展融合劳动教育应注意的事项

1.把握尺度

融合劳动教育太少了如隔靴搔痒,太多了会喧宾夺主。地理教师要从教学需要、学生需要、现有条件等方面出发,把握好融合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让劳动真正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

2.注意角度

教师不能把劳动生硬地塞入教学之中,为了劳动而劳动就会变成学生学习的苦差。融合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地理教学,地理教师要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重角度斟酌、寻找最佳融合点,让融合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3.创新方法

融合劳动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是学生在劳动中获得的发展而非劳动本身。地理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努力创新融合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劳动中获得体力、智力、情感、意志、习惯、态度等多重方面的发展。

4.确保安全

大多数学生的劳动经验和技能不足,在劳动过程中难免会手忙脚乱,出现很多意外情况,处理不好很容易产生安全问题。开展融合劳动教育一定要做好安全保障工作,要全面、深刻的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在劳动过程中要全程关注、指导,切不可马虎大意。

目前,融合劳动教育处于盆景阶段”,许多做法不够理想、成熟、不够到位。但是,融合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创新培养途径,对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工作启发良多,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

***//www.gov***/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7):89-94.

[3]王民,黄劲松,蔚东英.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研究:“地理实践力”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9):19-22.

[4]柳夕浪.全面准确地把握劳动教育内涵[J].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19(4):9-13.

KMBT_C20020210122083718~1.jpg

KMBT_C20020210122083408~1.jpg

KMBT_C20020210122083427~1.jpg

KMBT_C20020210122083504~1.jpg

KMBT_C20020210122083524~1.jpg

KMBT_C20020210122083536~1.jpg

KMBT_C20020210122083554~1.jpg

KMBT_C20020210122083615~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