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常州经开区实验初级中学!
当前位置: 教育科研 >> 成长论坛
做有仁慈之心的教师

“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其仁慈之心跃然纸上!仁慈之心就是仁爱慈善之心,它是一种仁慈的爱心,是一种悲悯的情怀,也是人的优良品质。莎士比亚说过:“任何大人物的章饰,无论是国王的冠冕、摄政的宝剑、大将的权标,或是法官的礼服,都比不上仁慈那样更能衬托出他们的庄严高贵。”仁慈之心是庄严高贵的,教师自然应该有一颗仁慈之心。

一、仁慈之心源于五个“需要”

1.呵护生命的需要。

学生的生命是稚嫩的,教师应该用仁慈之心,像呵护柔弱的幼苗一样,精心呵护学生稚嫩的生命,不使其受到无端的伤害;学生的生命是脆弱的,它经不起粗暴蹂躏,经不起冷酷无情,经不起野蛮对待,教师应该用仁慈之心,像呵护易碎的花瓶一样,精心呵护学生脆弱的生命,不使其受到无情的打击。

2.正视错误的需要。

学生不仅是稚嫩而脆弱的生命体,而且是容易犯错误的个体。在学校生活中,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不犯错误反而是不正常的。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是否具有仁慈之心,对待学生的态度就可能截然不同。没有仁慈之心的教师,面对犯错误的学生,可能就会气得暴跳如雷或恨得咬牙切齿,可能就会把学生训得体无完肤或骂得狗血喷头;而拥有仁慈之心的教师,面对犯错误的学生,则可能会心平气和、心胸豁达,或对学生宽容有加、呵护备至。

3.塑造美好心灵的需要。

教育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事业。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真、善、美,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辨真假、知善恶、识美丑,从而塑造美好心灵。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可以断言,一个缺乏仁慈之心的教师,心里肯定没有阳光,这样的教师是不会在学生的心里散布阳光的,是不会有真善美的美好心灵的,因而也是谈不上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

4.促进心理健康的需要。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就是心情好、心态好,包括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心地善良,乐观向上,宽容从容等。有人认为,常存欢乐之心、宽容之心、淡泊之心、从容之心、善良之心、平静之心、知足之心、仁慈之心等“八心”,乃康寿之道。可见,心理健康离不开仁慈之心。拥有仁慈之心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自然会显露出自己的好心情、好心态,自然会影响学生的心情和心态,使学生舒心、快乐,对人友善、大度、宽容,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5.增强教育效果的需要。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的仁慈给予学生的是积极的情感,它能够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有利于“教书”;教师的仁慈发挥的是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因此有利于“育人”。可见,仁慈之心能够增强教育效果。

二、仁慈之心表现为“三心”

《西游记》中有“三打白骨精”的精彩描写,其中写到:妖精变作一个年青女子,被孙悟空打死,接着又变作老妇,又被孙悟空打死。这时,唐僧对孙悟空说了这句话:“出家人时时常要方便,念念不离善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步步行凶?打死这个无故平人,取将经来何用?你回去!”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唐僧的仁慈之心。作为教师,仁慈之心表现为爱心、宽容心和耐心。

1.爱心。

如果不爱学生,这是一名无心的教师,说明他毫无仁慈之心;如果只爱优等生,这是一名缺心的教师,说明他的仁慈之心是微乎其微的;如果爱优等生,也爱中等生,但不爱后进生,这是一名偏心的教师,说明他的仁慈之心是不健全的;如果既爱优等生,也爱中等生,还爱后进生,这是一名全心的教师,说明他拥有一颗仁慈之心。可见,仁慈之心不但是对学生的一种爱心,而且是一种无条件的、全身心投入的、普遍的爱心,它普遍关注着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它普遍对学生寄予着殷切的期望,它普遍对学生充满着无限的理解和信任,它普遍包容、谅解和宽容着每个学生的过失和错误,它普遍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它普遍感化着每个学生的灵魂。

2.宽容心。

马克·吐温曾经形象地说过:“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好品德和崇高境界,是一种美丽情感和良好修养。一个真正拥有仁慈之心的教师,必定拥有巨大的宽容心。宽容是滋润学生心田的一丝细雨,是温暖学生心灵的一缕阳光,是慰藉学生情感的一束花朵,是原谅学生过失的一股清泉,是纠正学生错误的一团烈火,它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带来了学生转化的时机,提供了学生改正错误的机遇,创造了学生悔过自新的机会。

3.耐心。

培根说过:“无论何人,若是失去耐心,就是失去灵魂。”耐心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教育学生、转化学生、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完善学生,都是长久、艰难而复杂的活动,如果没有耐心、过于急躁是不行的,它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一丝不苟、锲而不舍、润物无声,而能否做到这一些,其前提是能否具有一颗仁慈之心。一个真正拥有仁慈之心的教师,必定拥有高度的耐心。有耐心的教师,能够耐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耐心启发和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耐心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耐心等待学生的转变和提高,耐心等待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三、仁慈之心要求两个“加强”

有位老禅师住在深山中。一天,他踏着月光回家,到家时发现有个小偷。这时,老禅师想抓住小偷,但佛法的教诲令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他脱下身上的长袍,静静地等候在门外,等小偷出来时,便对小偷说:“您大老远来看望,可我实在穷,没什么好让你拿的,就把这件长袍送你吧。”说着便将长袍塞在小偷手里。小偷有些惊慌,抓着长袍跑了。老禅师看着小偷远去的背影,又看看头上的明月,叹了口气:“但愿我能将这轮明月送给他。”第二日,当老禅师打开门时,发现他的长袍整整齐齐地放在门口,老禅师庆幸自己选择了仁慈,说道:“我终于送了一轮明月给他。”故事中,老禅师的仁慈之心令人感慨不已!教师要想拥有仁慈之心,就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努力:

1.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

仁慈之心是超越功利之心的表现,也是高尚人格的体现,它要求教师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如果没有这种道德境界,就根本不会有什么仁慈之心。可见,教师应该努力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2.加强职业修炼,提升教育智慧。

有两个男生在课间打架,其中一个学生挨了两拳,刚要还手,上课铃响了。被打的学生觉得吃了亏,他怒不可遏地站在教室门口大声喊叫:“有种你给我出来,我非把你揍扁不可!”这时来上课的老师正好看到了这一切。他愣了一下,马上和蔼地对那位喊叫的同学说:“某某同学,你看老师拿了这么多作业本,你能帮老师发给同学们吗?”这位同学很快接过作业本发了下去。老师又对全班同学说:“刚才某某同学虽然和别人闹了点小矛盾,可是他为了不影响上课,愉快地帮老师做事,这很好!我相信他下课后会正确处理这件事的。”挨打的学生听到了老师的表扬,转怒为喜,不仅上课认真,下课后也没有再找那个同学闹别扭。这位教师没有批评喊叫的同学,说明他拥有仁慈之心。从他处理事情的言行可以看出,他是富有教育智慧的,也是拥有较高的职业修养的。可见,教师要拥有仁慈之心,必须加强自己的职业修炼,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主办单位:常州经开区实验初级中学(原常州市潞城中学)   学校地址:常州市戚墅堰区潞城街道周家廗137号
今日访问量,总访问量